焦政文〔2011〕17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焦作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焦作市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焦作市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O一一年十月二十日
一、序言
信息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力量,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推进“六网”(铁路网、公路网、水网、林网、电网、通信网)建设、实现焦作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建设更具活力新型城市、奋力走在中原经济区前列的重要途径。
为认真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重大机遇,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建设更具活力新型城市,奋力走在中原经济区前列,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通知》(中办发〔2006〕11号)、《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焦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焦政〔2011〕6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二、规划背景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市信息化工作将突出发展方式转变、保障改善民生两个重点。一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继续推进“两化融合”(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最终实现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二是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信息化发展的落脚点,通过信息化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保障城镇化进程的顺利推进,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一)我市信息化发展现状。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我市十分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总体成效明显。目前已建成了以光纤为主要传输干线、覆盖全市的数据通信网,在规模容量、技术等方面处于国内同类城市先进水平。
2.政府信息化稳步推进。
一是门户网站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政府门户网站逐步发展完善,成为政府联系群众的窗口,实现了信息公开、便民服务和互动交流功能。
二是各专业部门电子政务发展有序推进。
——教育系统累计投入17320万元,建成了焦作教育城域网,覆盖全市城乡所有初中以上学校和乡镇中心学校。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惠及全市942所农村学校(含教学点)。建成了全市集中统一的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全面应用焦作市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了全市教育管理水平。
——公安系统累计投入5000多万元,建设了八大资源库,实现了网上办公、办案和管理,初步形成了防控体系。
——监察系统投入1100余万元,建成了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市本级电子监察系统行政审批和视频监控子系统开始运行,覆盖各局委办,市行政服务中心、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服务窗口,初步形成以市电子监察中心为监控核心的上下联动、层层负责、合力监察的格局。
——行政服务中心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建设服务平台,整合内部业务流程,探索网上审批,既提升了工作效率,又方便了群众。
——环境保护系统累计投入350多万元,建成了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和环保业务综合办公系统,形成“三网、五库”(内网、专网、外网、空间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元数据库、环境业务数据库、系统支撑数据库)数据共享平台。
——城乡规划部门完善了全省领先、全国先进的地下管线管理系统,为全市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空间地理资源环境数据库的建设和地理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方便。
3.企业信息化发展势头强劲。
20%规模以上企业使用了财务等管理软件,50%规模以上企业在物流、采购计划的编制和行政人员办公等方面实施了信息化,10%规模以上企业在生产管理等方面运用了信息化,60%规模以上企业建有企业门户网站。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集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管理、供应商及客户关系管理、集成化物流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等。河南省中原内配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OA(办公自动化)、EDI(数据交换系统)与福特、美国康明斯、东风康明斯的ERP系统对接。河南平原光电有限公司通过引进和推广应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UGS(全球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设计软件,实现了从产品科研开发、辅助工艺设计到图纸的输出,部分产品零部件在计算机上的模拟装配,所有的设计工作都在内部局域网上展开,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我市大型骨干企业和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开始尝试电子商务应用,在开拓国内外市场、强化供应链管理和服务客户等诸多方面显现成效,成为企业增强市场适应能力和提升竞争实力的重要法宝。
4.农村信息化稳步推进。
一是整合乡镇信息资源,建立了乡级信息服务站20个;二是整合农村通讯信息资源,为农民及时提供了农业供求信息;三是整合农村经纪人资源,提高了信息服务质量;四是整合农业专家资源,建立农业专家数据库,提高了“12316热线”服务水平;五是整合社会资源,拓宽信息服务领域,建立了宽带“远教+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固话+宽带+机顶盒+远教”的DVD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和助农致富网络,受益农户达1.2万多户。
5.信息产业规模日趋壮大。
(1)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步伐加快
在拥有以光电、光伏和电子材料为主导的信息产业21种电子信息产品中,有18种电子信息产品居国际、国内领先水平。预计2011年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91.64亿元。
(2)企业自主研发工业控制软件实现突破
企业自主研发、应用在工业控制系统的嵌入式软件得到了突破,软件提升产品增加值日趋明显,单个软件产品的价值迅速提升。焦作华飞电子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交流、直流及变频提升机电控装置,矿用一般型及防爆型提升机、运输机变频装置,多水平矿井提升信号装置,运输机随机控制装置主板嵌入式软件,已占该公司销售收入的30%。焦作市瑞泰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的MP810A微机母联闭锁装置、RTZB—Ⅲ1140/660矿用四回路双风机电磁启动器微机控制与保护装置和ZJDJ—127矿用隔爆兼本安型供电监视报警装置计算机控制软件占单个产品销售价的60%。
6.信息安全建设得到进一步保障。
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安全形势,各级各部门通过强化防范、健全机制和落实责任等措施,保障了各主要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目前,已建成同城灾备中心3个,异地灾备中心5个。
7.信息化建设制度得到逐步完善。
十分重视信息化的政策环境和管理机制建设,不断改善信息化发展环境。着重于解决加快建立全市信息化四统一(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工作机制,加快信息化法制建设步伐,规范信息化建设秩序等。
(二)我市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全社会对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信息化知识普及程度不高,信息化高级人才、复合型人才紧缺。二是信息资源共享程度比较低,公共信息服务形式与内容比较单一,信息化普遍服务的广泛性不够,农村信息化还不能够满足农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和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需要。三是信息化建设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四是“两化融合”在工业企业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综合管理和产品流通等方面的融合程度还不高。五是尚未形成统一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和信息安全设施,信息化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六是城乡之间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公众信息通信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必须统筹、协调发展,快速推进城乡信息化领域一体化的建设步伐。
三、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重大机遇,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按照“六网”建设要求,加强区域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推动信息技术普及推广,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助推“数字焦作”进程,为我市加快建设更具活力新型城市、奋力走在中原经济区前列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效益、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关键需求为目标,不断促进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融合,使信息化建设成为改造传统产业、缓解资源能源压力、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改善公共服务、传播先进文化的有效途径。
——统筹规划、分层推进、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作用,坚持统一规划,有计划、分层次地协调推进。强化综合协调,实施分类指导,促进各区域、各领域、各部门之间信息化工作的全面提升,形成领导有力、体制合理、发展协调的信息化工作格局,避免重复建设和分散管理。
——基础共建、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加快信息化基础网络和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建设,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打破条块分割、整合信息资源、促进互联互通、建立共享交换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走集约高效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需求主导、强化应用、务求实效。以需求为主导,不断加强信息化在各领域、各层面的应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探索成本低、实效好的信息化发展模式,提高信息化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规范标准、建防结合、安全可控。加强信息化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建设,把信息安全放在信息化发展的突出位置,切实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促进信息化全面健康发展。
(三)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建设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和统一高效的网络平台,整个城市的信息化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信息技术得到全面广泛的应用,人民群众普遍享受到全面、及时、便捷的信息服务。建立完善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应用体系,打造具有焦作特色的“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效能全面体现。
2.具体目标。
——信息化促进社会进步。通过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十四个重点领域的应用,加快提高全市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城市功能数字化、社会生活网络化、政府职能服务化。初步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信息化,信息化总体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信息化改善政府管理。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基础设施和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建设、运维、管理体制,有效支持电子政务系统运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保证信息安全。使信息资源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社会化和商品化,公益性服务能力明显增强。90%以上的政府机关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现代化管理和公共服务。
——信息化推进工业强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取得突破,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明显成效,全社会各类企业建立网站达到6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0%,重点行业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达到70%以上,形成50个信息化示范企业,65%以上企业开展电子商务。
——信息化优化人居环境。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重点耗能企业普遍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设备,建立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控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对节能的贡献明显增大,减少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信息化惠及城乡民众。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得到全面推广应用,国民信息素质和意识明显提高,信息上网、网上办公、网上交易成为普遍习惯,信息化建设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其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文化方式和交流方式产生全新的变化。
3.主要指标。
从2011年到2015年的5年间,信息化发展将迎来十分重要的机遇期,需要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争取各项主要指标有重大突破。根据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要,针对信息化发展水平,我市信息化“十二五”发展指标要达到相应的发展规模(见附件1)。
四、主要任务
从2011年到2015年的5年时间内,信息化建设将围绕以下五个方面的任务展开。
(一)信息化惠民。
统筹规划信息化实施步骤,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提高信息网络在各领域的覆盖率,构建惠及全民的信息化发展应用环境,提高群众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水平,真正让群众从信息化快速发展中受益。
1.统筹开发利用信息通信空间资源。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建设和经营方针,从节约土地资源、美化城市景观出发,加强对地下信息管道、无线基站站址、公共设施和通信铁塔等信息化资源的统筹开发利用,减少重复浪费,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和经营水平。
2.发展多种形式宽带接入,实现网络间的互联互通。
统筹规划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促进网络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构建有线网络方便接入、无线信号普遍覆盖和满足服务需求的宽带网络环境。全面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快光纤接入网建设和普及延伸,建设宽带焦作。
3.加强焦作新区、重点城镇和旧城改造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焦作新区以及重点城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高标准、高起点建设,避免重复投资。焦作新区避免建设架空杆路,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积极推进旧城改造区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更新和完善,提高旧城信息化建设水平。
4.推进城市运行管理信息化。
加强城市管理职能部门的业务系统、相关公共服务企业(如:供电、供水、供气、通信等企业)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完善工作规范和管理流程,促进城市管理的精细化、网格化、信息化和人性化。积极探索新模式在其他领域的推广,不断扩展功能,逐步实现对地下管网的有效管理,分步整合水、电、气和通信等城市生命线的运行监控信息,实现对城市运行的精确、综合监管。此外,还要使人民群众能够及时、方便、准确地获得车辆、路况和导航等方面的信息,满足人民群众对城市管理信息的需求。
5.推进市民卡工程建设和应用。
以“多卡合一、一卡多用”为宗旨,进一步促进市民卡的推广和应用,为构建“高效、诚信、便利、节约”的社会生活环境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公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人口计生、教育等部门人口数据信息的共建共享,支撑公用事业服务系统、社会保障管理系统和金融支付系统之间融合互通,推进我市在公共管理、公用事业、日常生活消费、学生信息等领域内的各类卡证系统贯通交融,最终建立统一的市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6.加强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建设。
加快构建社区卫生服务信息体系,逐步建立市民健康档案数据库及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增强对市民健康的信息服务。提高医院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建设公开、公平、公正的医疗药品采购平台及主管部门、市民监督系统。整合我市疫情、病情监测和预警信息系统等公共卫生信息资源,建设和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体系,提高公共卫生监控、监测、决策和应急处置能力。
7.深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社会救助领域信息化建设。
全面推进“金保工程”建设,开展“金保工程”二期立项工作,建立健全覆盖市、县(市)区、办事处(乡镇)、社区(村)多层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推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低保和优抚安置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和网上服务整合,大力推进各类服务向基层延伸。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系统,促进人力资源的有序流动,促进社会充分就业。全面完成“金保工程”二期建设项目,实现信息系统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全面支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实现对城乡各类服务群体“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保障一生”。
8.深入推进科技、教育领域信息化。
建立和完善科研基础平台,实现科技信息共享和科研设备的充分利用,推动科技交流与协作。加大科普资源信息服务整合,搭建服务本市、辐射周边的科普信息服务平台。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超前部署焦作教育城域网络。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规范标准。实施“班班通”工程,全面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高教师应用水平,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学生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学习方式和上网行为的转变。加强优质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开发网络学习课程,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打造“数字焦作教育”。
9.加强文化领域信息化建设。
加快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进程,提高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推进公共图书馆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络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工作。建立和完善文物、博物馆数据库信息共享体系,在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和研究方面广泛应用信息通信技术,初步实现资源数字化、管理信息化。积极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不断提升馆藏档案馆的数字化比率和已数字化的开放档案上网率。
10.加强信息化社区建设。
从搭建社区公共信息平台入手,探索“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模式,理顺最终用户、开发商或物业、信息通信服务提供者、社区公共信息平台运营商之间的关系,保障信息通信运营企业平等接入到最终用户,保障居民自主选择信息通信运营企业的权利。以信息化社区为平台,服务和支撑和谐社区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电话、电视、计算机为主体的社区信息公共服务渠道。完善社区公共信息服务网,整合政府各部门面向社区居民的在线服务,梳理、整合各类服务热线、呼叫热线,鼓励相关企业以社区公共信息服务网为平台,提供购物、餐饮、家政服务、洗衣、维修、再生资源回收、中介等社区服务,提高社区政务和公共服务水平。
(二)信息化辅政。
结合政府管理水平和能力提升的要求,突出电子政务体系建设,强化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增强电子政务整体效能,促进政府实现决策科学、管理高效、监管有力和服务到位。
1.推进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设。
加快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共享交换的规则和机制,制订和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交换体系的技术标准。加强对政府信息资源的统筹和监管,规范政府的信息采集、维护、共享、交换和公开等行为。进一步规范政府电子文件的归档和管理,保障电子文件的及时归档和安全保存。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集中采集和共享使用的原则,建成一批基础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重点加快建设空间地理与自然资源、人口、法人和宏观经济四大基础数据库共享平台,以及居住场所、流动人口、地下管网和社会信用信息等专题数据库,使人民群众更好地体验到信息资源共享所能带来的便捷。
2.建设完善领导决策信息化服务体系。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 各部门的决策信息资源,依托电子政务专网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和完善覆盖全市的领导决策信息化服务体系,为各级领导进行宏观决策提供全面、准确、及时和可靠的信息支持,增强宏观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满足城市运行、经济发展及社会和谐的决策需求。
3.加强政府财政、投资管理信息化。
以“金财工程”建设和完善为主线,建成覆盖所有财政核心业务的财政综合业务管理系统,推广财政、税务、银行、国库之间系统联网和信息共享,支撑各项财政改革。加强网上审批服务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业务协同、资源整合与流程优化,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升国民经济预测、预警和监测水平。
4.推进审计、监察领域的信息化进程。
加快审计信息化步伐,建立适应业务发展需求的审计业务和审计管理信息化操作平台,推动联网审计进程,提高审计效率,增强审计机关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查错纠弊、遏制腐败能力。加强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实现行政权力运行监督网络化,提高行政效能和监察水平,促进依法行政。
5.推进城市自然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大力推进土地、水和森林等自然资源管理的数字化进程,逐步形成全面、准确、直接支撑自然资源管理的基础信息。大力推进城市规划、土地资源、城市建设、园林绿化和环境保护等领域信息资源共享,促进跨部门业务协同,提升对土地、水和森林等自然资源的规划、监管和利用能力。
6.加快智能交通建设步伐。
以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指挥和调度水平为目标,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化道路交通管理和出行信息系统、公共客运调度与乘客信息服务系统,推进跨部门、跨层级的交通管理信息的共享,促进城市交通管理、监控、调度、服务与应急处理等业务的整合与协同,全面实现交通管理信息化、智能化。
7.推进数字环保,提高环境监管水平。
建设城市环境在线监测、环境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实现环境监测、生态监察、电磁辐射、机动车尾气检测等业务数据收集、处理、加工的网络化管理。建立城市陆地和水环境生态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利用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对生态环境实时监管,提升城市绿化与生态保护、环境安全和污染源事故处理的能力和水平,为人民群众参与城市生态保护、环保与环卫行动,发挥监督作用提供服务。
8.全面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
一是信息服务的广泛化。旅游公共信息服务设施基本健全,信息服务能力显著加强。
二是市场运行的信息化。在线营销成为旅游营销的重要手段,在线营销预算纳入各级旅游目的地的营销预算;旅游在线预定的用户规模年均增长20%以上;电子商务实现交易流程规范化和电子合同标准化,数字认证签证手段在全市旅游服务企业中得到有效应用。三是行业监管的精细化。市、县两级旅游管理部门电子政务应用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各类旅游业务管理系统功能和架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旅游监测预报体系基本形成,有效支撑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的旅游市场运行。旅游景区的实时监控和应急调度能力得到全面加强,旅游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9.推进城市综合减灾防灾和应急管理信息化。
加快建设完善覆盖全市的应急管理平台,实现市级应急平台和各专项应急指挥中心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协同联动。制定应急指挥信息通信和信息安全保障预案,并组织经常性演练,完善突发事件的监测、发布和报告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和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显著增强城市防灾、减灾和救灾能力。
10.进一步提高协同监管能力。
推动建立统一的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信息平台,加强与司法机关的信息共享与执法协作,实现执法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政务公开。提高住房城乡建设、银行和税务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水平,健全信息公开与披露制度,完善房地产管理等信息系统,提高对建筑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监管水平。整合工商、税务和质监等领域相关信息资源,强化对食品安全、药品安全、餐饮卫生和农资物流配送的监管。建立和完善互联网文化市场监管系统,增强对互联网等新型传媒的管理能力。完善综合治税信息化,强化税源监控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准确性。建设事故隐患、重大危险源和危险化学品等数据库,提高安全生产监管的信息化水平。
11.加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管理信息化建设。
通过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推进城市人口管理的信息化。促进与就业、人口计生、工商企业登记、地税征管和房屋租赁管理等系统的对接和协同监管,建设全面、准确的人口资源信息库和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实现“人、屋、企”关联动态管理,提高人口管理和服务水平。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加强流动人口居住地的管理,加快出租房屋管理和暂住登记等工作的进程,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模式创新提供支撑。
12.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以相关企业信用信息和个人信用信息系统为基础,从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和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入手,建立信用政策法规体系、信用数据技术支撑体系、现代信用服务体系、信用市场监管体系、信用宣传教育体系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快信用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开放,逐步形成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政务信息披露体系和以信用服务中介机构为主体的市场信用服务体系,促进信用产品的推广和信用服务业的发展。
(三)信息化强企。
以激发企业利用信息化进行综合创新的主体意识为目标,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和应用,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加强组织领导,优化企业信息化的基础环境。
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支持建设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的技术支撑体系,支持企业建设和应用辅助决策支持信息系统,推进企业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推动企业产品数据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作用,为企业信息化提供支持和服务。引导企业使用正版软件,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快推进企业数字证书认证工作,促进企业数字证书在企业注册、缴税、银行贷款、财务报表等信用信息的查询以及网上年检、企业网址认证等领域的应用。
2.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促进“两化融合”。
抓好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在传统产业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通过“两化融合”,使制造企业发展成为能提供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持续有效的服务,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使企业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在装备工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铝工业、煤盐联合化工产业、能源工业和食品工业六大战略支撑产业,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四大新兴产业,焦煤集团新材料产业园、风神轮胎产业园等中心城区首批十大工业特色产业园区和县域首批十大特色产业集群的企业中推广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程、计算机辅助工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和柔性制造系统等生产控制技术,实现设计信息化、装备智能化、流程自动化和管理现代化。
鼓励有实力的制造业企业将信息化服务部门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业态,为全行业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撑。在六大战略支撑产业、四大新兴产业中培育一批专门从事制造业信息化服务的企业,促进信息通信技术在这些行业中的广泛应用,使我市支柱行业的制造业企业成为“两化融合”的排头兵。
3.提高企业和行业管理信息化水平。
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等各层次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计划、产品数据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决策支持等信息系统,强化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和库存等环节以及人员、资金、物资、信息和客户资源的管理,促进企业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促进企业资源优化和产业链的合理化,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通过信息化推广应用,提升11个重点工业行业行动计划的行业管理信息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和建立公共技术平台等措施,形成一批产品信息化技术含量较高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企业。
4.进一步提升企业产品管理、客户管理信息化水平。
在工业企业推广供应链管理,实现精益生产和精益物流,利用信息化实现工业行业与物流业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引导工业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帮助企业建立与上下游关联企业之间的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与实时交流,改善企业经营全过程管理,提高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积极探索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管理,加快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交易系统的对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建立科学高效的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实现客户服务的高效快捷。
5.加强企业信息化试点示范工作。
抓好企业信息化建设试点示范工作,走“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企业信息化发展道路。将已制定信息化整体规划,并已在设计制造、过程控制、生产自动化、产品信息化嵌入式改造、企业管理和营销系统等方面的其中一个或几个领域实施信息化应用项目,以及在同行业信息化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作为试点示范,通过试点示范的方式,进一步加强政府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对重点试点示范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促进试点示范企业在生产、管理和经营的全过程中应用信息通信技术,带动企业的资源整合、服务整合和业务流程整合,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6.完善电子商务支撑环境建设。
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市场监管,规范在线交易行为,维护电子商务活动的正常秩序,营造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的电子商务市场环境。进一步规范证书和电子认证机构的管理,注重责任体系建设,实现行业、地方等安全认证机构的交叉认证,为社会提供可靠的电子认证服务。大力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重点关注产业园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推进跨部门、跨行业、多应用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沟通企业与政府部门、海关、物流区域及海内外物流信息网络的信息交换枢纽,按照统一的数据规范和业务模式,实现系统的流程监控、物流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国际物流电子通关,在物流公共信息查询、全程货物跟踪管理、行业电子商务服务、贸易撮合和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提供专业服务。
7.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
针对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发展方面存在的技术、人才和资金等方面的瓶颈,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支持并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和应用。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建设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鼓励中小企业积极运用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在线销售和采购等生产经营活动,促进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降低在投资、技术等方面的风险和交易成本。加强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分类指导、分层次培训和择优扶持,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源,服务中小企业信息化,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健康、持续和快速发展。
8.深化信息技术在传统服务业中的应用。
大力推广银行卡等电子支付工具,推动网上支付、电话支付和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工具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在线资金清算体系,推动在线支付业务规范化、标准化,并与国际接轨。
加强对商贸流通服务业信息资源整合,建设“在线焦作商务之窗”,为开展国内外贸易和经济合作提供商务咨询、商务指南和商务信息。不断提高商贸流通服务管理部门电子政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方便企业办事。积极支持商业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采用信息通信技术改造商业设施,改善商业企业经营管理。鼓励大型商业连锁企业和大型批发市场建立数据交换、电子订货、供应链管理和商业分析网络管理系统,实现业务协同和电子结算。
以区域特色经济及有形市场为依托,建立一批跨区域、专业化、有品牌效应的特色行业网站和商品交易网,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的优势,进一步扩大特色产品的国内、国际交易市场。
鼓励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整合旅游、教育、文化、保险和医疗保健等服务业资源,提高服务水平,带动传统服务业快速发展。
(四)信息化带产。
巩固壮大电子信息先导性产业,加快实现电子信息产业做大做强,持续培育新的电子信息产业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夯实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基础,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1.增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竞争力。
紧紧跟踪国际信息产业发展方向,努力发挥在专项领域内的比较优势,集中力量培育一批高、精、专知名企业,形成一批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支撑、在国内外市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企业。抓住信息化发展机遇,带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通过应用促进其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电子信息产业逐渐向高端发展。
2.促进软件应用水平的不断提升。
加快“双软”认证(软件企业、软件产品)工作,通过引进优势企业等方式,大力培育本地软件企业,引导软件企业专注行业开发,在行业项目开发中积累行业业务经验。进一步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支持国产软件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推广应用。
3.大力推进信息服务业和服务外包的发展。
充分利用好现有人才、技术、信息和网络的比较优势,抓住“三网融合”机遇,大力发展软件服务、信息增值服务和网络服务。加强互联网信息资源的开发,加快传统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进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数字娱乐、网络电视、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网络服务。积极推进基于移动设备的信息服务,促进语音通信、数据通信、即时通信和移动商务等各种增值服务发展,大力支持数字电视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
支持企业开展基于网络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现代物流和财务管理等生产经营性信息化服务业务,培育在线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和技能培训等专业服务。鼓励基础电信运营商、软件供应商和系统集成商的业务转型,发展面向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处理、数据托管和应用系统等信息通信技术专业服务,逐步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满足产业国际化发展要求的公共服务体系。
4.集聚行业优势,大力发展产业园区建设。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向行业骨干企业集聚,培育更多规模大、实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电子信息行业排头兵。鼓励金融机构对电子信息企业重组给予资金支持,政府提供相应的扶持、指导和建议。
5.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创新。
立足自主创新,强化国际、国内合作,统筹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市场、技术和人才等各种资源要素,合理布局重大项目建设,实现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支持骨干制造企业整合优势资源,加大创新投入,推进工艺升级。各级、各部门安排引导资金和企业资本市场筹资相结合,拓宽融资渠道,增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注重成熟技术的产业化与前瞻性技术研究开发并举,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五)信息化利农。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使命,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为目标,通过信息化推动新农村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农业和农民的信息通信技术应用能力,切实提高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分阶段、分层次提高“三网融合”(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覆盖率。
进一步完善数字化有线电视基础设施,真正实现“户户通”。进一步合理布局有线互联网络建设,分步骤实现有线互联网络“户户通”。对乡镇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适当部署无线局域网络。在扎实推进“三网融合”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个乡镇、行政村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扎实有序推进。
2.开发信息服务项目,丰富农民生活。
深入调查分析现代农民对信息化在工作、生产和生活方面的需求,与相关通信服务企业、信息服务企业开展多方合作,在镇村企业工作安排、农业生产扶持、家庭教育和娱乐文化活动等方面开发丰富多彩的服务项目,充分利用“三网融合”资源,提升农民信息化应用水平。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部关于“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的统一部署,利用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电视上网平台功能,将海量的文化资源通过IPTV承载网络分发到乡镇基层服务点,基层服务点通过电视终端进行文化信息的接收和反馈,加速实现文化信息资源进乡入村进程。
3.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进农村信息服务社会化。
各级、各部门要从完善制度、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和管理协调等方面入手,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发展,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力量开展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为农村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4.提高农村政务信息化服务水平。
重视信息资源的整合,对于垂直管理部门的基础数据要求尽量做到整合,减少重复,在乡镇一级实现共享;档案建设材料要逐步实现纸面材料和电子材料的同步,加强电子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重视互联网的应用,指导村、镇电子政务建设,完善政务网站功能,展示乡镇新面貌,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渠道。重视村一级信息采集等更多服务百姓的项目开发,通过信息化手段提供村务管理、新闻、科技等信息,使农民更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
5.完善信息推广体系,实现专业信息资源共享。
把农村生产经营大户、农村科技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村科研院所、专业批发市场和农村中介组织推向市场经济的前沿,与公共信息网络对接,使生产主体、经营主体和管理部门都成为信息资源的享有者和提供者,从而基本形成对外与全国乃至国际联网,对内延伸辐射至乡村市场、农村技术服务机构和重点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生产经营大户的信息服务体系。
6.提高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深入整合各层次、各方面的农业科技和人员资源,及时准确地为农民解决农业科技方面遇到的各种难题。设立统一入口的农村科技服务热线,建立农业科技信息采集和发布机制,让信息资源快速共享的优势充分发挥。
(六)信息安全保障。
支持重大应用网络平台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容灾备份和信息安全应急体系。保护整个网络和其连接的所有系统,实现全网安全预警响应、实时高效监控管理;完善升级安全防护、网络信任、应急处理、容灾备份等网络基础设施保护和网络安全支持设施;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从应用安全、数据安全、主机安全、网络安全、终端桌面安全和物理安全等六大安全领域全面系统地实现未来五年全市信息化建设对于信息安全需求,保障诚信、健康、安全的信息化运行环境。
五、重点建设工程
根据信息化建设主要任务,在2011年到2015年的5年间,我市需要全面部署十四项信息化重点工程,并在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等多方面提供充分支持,确保重点工程得到有效实施,切实发挥重点工程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和带动性作用。
(一)四大基础信息数据库信息共享工程。
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数据库、法人诚信数据库、人口数据库以及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库信息共享建设是全市信息化建设的先导性和保障性工程。以电子政务网络为基础,以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为依托。一要充分整合现有的政务资源,为跨部门业务系统提供有力保障;二要建设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满足各业务部门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交换的需求;三要提供面向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全方位、适时更新的基础信息服务。四大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应采用“数据集中存储、服务统一视图、服务与数据存储分离、存储对应用透明”的思路设计总体架构,制订统一的基础数据共享分级方案,从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同时加强信息安全保障。
1.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信息库共享工程。
由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市国土资源局具体实施,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城乡规划局、房产管理中心、住房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农业局、林业局、环境保护局等部门配合,按照统一标准规范,整合现有土地、耕地、矿产、水、森林和环境等自然资源和基础地理空间数据资源,建立分布管理、集中服务的基础性数据库。形成“数字焦作”的空间数据框架,逐步完善面向行业应用的基础地理数据、行业专题数据和行业业务运行数据,促进地理空间与自然资源数据库的共建和共用,为政府部门宏观决策、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管理、水利规划、矿产资源规划、矿业权管理、地质环境管理、道路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提供可靠的地理信息和决策支持服务。
2.法人单位信息库信息共享工程。
由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市工商局具体实施,整合工商、税务、公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环境保护、质监、海关、商贸、金融等部门的法人数据库信息,实现政府各部门相关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建立集法人基础信息采集、处理、变更、交换、服务为一体的信息应用管理体系,为政府建立“信息共享、业务联动、交叉稽核、统一监管”宏观管理和服务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3.人口数据库信息共享工程。
由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市公安局具体实施,以公安人口信息为核心,整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口计划、民政、教育、卫生、国税、地税、统计、金融等部门单位的人口基础相关信息资源,建立包含人口基本信息、扩展信息和应用共享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战略性人口基础信息系统,最终实现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人口基础信息系统唯一标识、记载人的基本信息变化和社会活动轨迹的信息系统。建立和健全人口信息共享办法、人口数据安全管理办法、人口数据更新维护制度、人口数据交换制度以及人口数据库长效运行与服务机制等相关管理制度。实现全市人口基础信息的集中决策数据支持与人口信息服务,推进公民信用体系建设,提高政府的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
4.宏观经济数据库工程。
由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市统计局具体实施,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人民银行焦作中心支行等部门配合,依据统一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信息资源开发标准,促进统计、财政、税务、银行、海关、外贸和外汇等宏观经济管理、监督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与应用。根据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充实和完善共建部门现有相关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一批宏观经济管理急需的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充分体现宏观经济数据为党政领导决策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以及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的作用和价值。
四大数据库共享工程:2011年启动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信息库、法人单位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信息共享一期工程。2012年启动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信息库、法人单位信息库和宏观经济数据库信息共享二期工程,启动人口数据库信息共享一期工程。2013年深化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信息库、法人单位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信息共享工程应用,启动人口数据库共享二期工程。
(二)双平台建设工程。
双平台建设工程具体包括“市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工程”(电子政务资源目录体系)以及“政府公共服务呼叫中心平台工程”(公共信息平台)两大工程。
1.市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工程(电子政务资源目录体系)。
加快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共享交换的规则和机制,制订和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交换体系的技术标准。加强对政府信息资源的统筹和监管,规范政府的信息采集、维护、共享、交换和公开等行为。
目录体系包括: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以及宏观经济数据库的信息资源目录;各类公共服务性业务的信息资源目录,如工商管理、税务管理、保险管理、城建管理等;与各个业务系统相关信息资源目录;各种统计报表目录;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目录。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保障各单位业务系统的安全性,规范设计对比流程,制定信息交换制度,规范各成员单位信息交换周期、交换流程以及各自的运维责任。
此项工程由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市国土资源局、公安局、工商局、质监局、国税局、地税局、民政局、统计局等部门配合,2011年下半年完成招标工作,于2012年底完成一期工程建设,2014年启动二期工程建设,重点推进电子政务资源目录体系的应用和信息资源的整合。
2.政府公共服务呼叫中心平台工程(公共信息平台)。
政府公共服务呼叫中心平台工程是及时解决人民群众或其他组织所反映的日常生活、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的有效载体,是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我市要以建设全市统一的“听民生、采民智、办民事”政府公共服务呼叫中心平台为抓手,为广大市民提供包括居家生活、抢险抢修、政策咨询以及问题投诉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积极打造“12345、有事找政府”服务品牌,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信息化发展的成果。同时,进一步拓宽政府服务渠道,加强政民互动,不断提升政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通过“一头受理,适时反馈,公开流程,群众监督”的形式,全面体现“全市域覆盖、全天候服务、全方位互动”的要求。
政府公共服务呼叫中心建设应将自动语音查询、人工服务和信息资料处理等功能紧密结合起来,并实现呼叫中心和政府门户网站的功能集成与优化,充分整合各部门和单位的承诺服务热线、市长热线,通过电话、短信和网络等形式受理群众的各种诉求,以提供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高质量服务。
此项工程由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具体实施,市政府信息中心配合,2011年下半年启动建设,2013年基本完成。
(三)完善优化政府门户网站整合升级工程。
以现有政府门户网站和各部门网站为基础,构建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管理的政府门户网站群。加快政府公众网站的改造升级,突出完善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和公众参与三大功能,构建为企业和公众提供政府各个部门服务的“一站式”政府门户网站。全市以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改善政府管理、优化政府服务为目标,以“为民、便民、利民、亲民”为宗旨,围绕“以信息公开为基础,以网上办事为核心,以政民互动为重点,以开放交流为动力”的建设要求,重新规划、整合政府网站业务系统及功能。
建立面向企业服务的门户入口,使其成为政府面向广大企业提供服务和支持的重要渠道,在四大数据库和政府资源目录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整合政府面向企业的服务项目,为企业提供一个窗口多项服务功能。以提供涵盖公民一生中所有与政府有关的公共服务为目标,实现“一生一站式”的“电子公民中心”,确保这一在线的公民服务中心与政府公共服务呼叫中心、市民卡和数字家庭等平台形成信息共享机制,提供在线服务。
此项工程由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市政府信息中心具体实施,2011年下半年招标,2012年底完成。
(四)市民卡应用工程。
通过新建、提升、改造、整合各类居民办理个人社会事务的相关信息系统,形成市民基础数据交换系统,实现跨部门市民基础信息共享互通。在此基础上建立以智能卡为载体、覆盖全市、面向市民的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和以小额电子支付为主的商业便民服务体系,积极拓展政府为民服务渠道和手段,转变政府职能。
以便民、利民为理念,以“多卡合一、一卡多用、综合服务”为原则,将市民卡的功能拓展到劳动保障、公交出行、日常消费、银行业务、政务应用、行业管理和商业应用等各个方面。在已经正式发放的市民卡的基础上,优化整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安、卫生、税务、民政等业务系统及其专用业务数据库,依托政府信息资源交换平台和居民个人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完善市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提供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劳动就业、人口信息、交通管理、出入境管理、社会救助、婚姻登记、优抚安置等多项社会服务功能,推动市民卡在全市范围内的推广应用。在政府部门提供各项社会事务服务的基础上,结合金融支付功能,实现“五保合一”,并通过市民卡捆绑的银行账号,实现多项公共基金的发放和公用事业的缴费。
此项工程由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公安局、交通运输局、民政局、人民银行焦作中心支行、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等部门配合,2011年开始启动,2012年得到应用。
(五)社区信息化、数字家庭工程。
社区信息化涵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区智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公众信息服务、教育管理、社会保障管理、社区环境质量监测与管理等社区生产与生活的所有管理方面和经济层面,对全面推进城市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数字家庭建设作为社区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是城市信息化的根基,必须全面深入推进。
1.以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为宗旨,推进社区信息化。
规划和建设“社区服务网”,建立信息查询系统,开展家庭劳务、医疗、购物、交通、就业、培训和娱乐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工作,实现以街道(镇)为中心的相关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探索政府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有机融合的新途径。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由政府牵头、移动通信运营商出力,采用互联网、WAP(无线应用通讯协议)、短信、彩信、语音等多种技术手段,为社区搭建“社区通”,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和交流。应用信息通信技术完善社区管理功能,加强社区信息采集能力,增强社区户籍、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卫生防疫、市政物业、社区治安等管理的效能。整合社会服务力量,推进公告栏、电子阅览室、信息服务自助终端等社区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劳动就业、帮困扶贫、助残育幼、敬老养老、法律援助、生殖保健、教育培训、便捷购物和家政服务等便民信息服务。改善居民上网条件,推进数字电视网络建设,使数字电视成为居民获取政务及科技、文化、教育、经济信息的重要平台。利用社区信息化切实推进政府面向社区的服务,及时解决居民的实际问题,以提高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热情。
2.以促进家庭信息化发展和应用为目标,推进数字家庭建设。
围绕家庭信息化的建设需求,积极创造各种便利的用户接入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减低用户接入的上网门槛,迅速扩大上网用户规模;依托社区信息服务平台,将快捷的网络接入服务、丰富的信息应用服务和便利的商业服务整合,建立“网上家园”;构建一条由用户、电信运营商和网络内容提供商以及商家、银行和物流企业组成的网络增值应用服务链,拓展家庭电子商务应用;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以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常事务管理系统为依托的“智能家居”,提升家居的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和艺术性,并实现居住环境环保节能。
此项工程由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市广电局、民政局、中国移动河南公司焦作分公司、中国联通焦作市分公司、中国电信焦作市分公司等部门配合,2011年启动示范项目建设,2015年所有社区普及应用。
(六)数字城管工程。
“数字城市管理”是指以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城市的所有信息,促进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交通流的通畅与协调。我市数字城管的实施遵循“现状管理、属地管理、地理布局、方便管理”的原则,以街道、社区(或区域)以及相邻的主次干道为核心,以周边道路街巷为边界,实现模块化和专业化管理。通过项目建设,初步建立起核心区现代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信息化框架体系,结合初步应用,规避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人为弊端。
1.全面推进数字城管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完成焦作数字城管信息系统平台建设的各项工作,包括数据普查、资源整合、功能模块、软硬件设备和监督指挥中心建设等,利用IFRD(电子标签),在城市管理领域开展城市物联网示范应用系统。针对平台的建设内容进行系统调试与集成,按照资源共享、整合利用的原则,综合应用市政务网、市城乡规划局的基础地理地形图、市公安局的视频管网资源以及市“12345”呼叫中心等资源。完成监督指挥中心组织机构设置,建立数字城管的系统考评体系,并在主城区实施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城管执法、公安综治和市政园林等应用领域的数字化管理,实现对城区城市管理各项设施运行情况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和可视化。在完善构建城市管理应急指挥联动系统的基础上,扩展数字城管新模式的应用范围,将数字城管系统延伸到各镇。在乡镇(办事处)建立数字城管二级监督指挥中心,实现两级数字城管平台的联动,完成焦作市数字城管平台与其他系统平台的对接,实现城乡管理一体化协调发展。
2.发挥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的作用。
推行“一级监督指挥、二级考评、三级联动”的运作模式,成立“焦作市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作为市政府城市管理监督、指挥和协调工作的机构,负责城市管理问题的受理、立项、监督和评价,对问题处置进行人员派遣和协调指挥,市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与市城管局合署办公。充分运用网格技术、电子地图等技术,实现城市管理监督员在空间网格内移动办公,不断提升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
此项工程由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市城管局具体实施,市公安局、城乡规划局、民政局等部门配合,2011年启动,2012年完成焦作市数字城管平台建设,并实现与其他系统平台的对接。
(七)旅游信息化工程。
为加快促进我市旅游业向信息化、国际化、智慧化、创新化和一体化发展转型,以“强化政府面向游客的服务、提升旅游行政管理效率和增强政府决策水平”为基本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建设任务:一是推动以“服务游客”为中心的政府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二是整合公安、交通运输、卫生、气象等相关政府部门的信息资源,推进跨部门的协同办公;三是完善我市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旅游智慧化发展步伐;四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我市旅游国际化发展水平,更好地满足国际游客来焦作旅游和我市游客出境旅游的需要;五是促进我市旅游一体化发展,形成跨地区的旅游服务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提升焦作旅游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六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移动通信网以及呼叫中心等多种方式,促进旅游服务的创新和优化,促进传统旅游服务的转型升级。
此项工程由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市旅游局具体实施,市公安局、交通运输局、卫生局、气象局等部门配合,2011年完成工程的规划编制及立项工作,2012年开始建设,到“十二五”末,使焦作市成为全国旅游管理服务信息化示范城市。
(八)信息化村镇建设工程。
一要进一步拓宽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范围,提高农村宽带渗透率;二要推广实施“平安乡镇”计划,提高信息化示范乡镇的治安监控水平;三要设立村务热线(“农民信箱”),将户籍、人口计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防疫和治安等信息通过网络发布,并与农民的移动通信工具相链接,以短信方式传递政务信息;四要依托行政村、乡镇龙头企业,建立企业服务平台,展示我市乡镇企业的发展风貌,并提供与相关行业交易平台的链接,为企业提供最新的市场信息;五要建立行政村、乡镇龙头企业用工信息和农民个人求职信息交换平台;六要加强特色农作物网站、农业生态旅游休闲网站的开发建设;七要开辟中英文企业信息发布平台,为我市镇(村)办企业参与国内外交流合作提供便捷的服务。
此项工程由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市农业局具体实施,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旅游局、广电局、中国移动河南公司焦作分公司、中国联通焦作市分公司、中国电信焦作市分公司等部门配合,2011年开始建设,2013年项目基本完成,2014年至2015年开始应用。
(九)信息化人才培养工程。
培养一大批覆盖范围广、适应能力强、总体素质高的信息化人才是确保我市信息化建设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实施信息化人才培养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高度重视,大力推进。
一是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全面提升政府信息化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政府信息化是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是决定政府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关键性力量。要积极与高校、培训机构合作,针对我市政府信息化的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教育和培训。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教育培训经费,组织政府相关部门信息化工作人员参加培训。鼓励政府信息化专业人员参加信息化相关专业的深造学习,对获得硕士以上学位者给予学费补贴等奖励支持。
二是相关部门牵头,共同培养企业CIO(首席信息官)人才。我市企业信息化的更好更快发展有赖于造就一支高素质的CIO队伍,必须把推进CIO队伍的建设作为政府常抓不懈的一项人才战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以及相关行业协会等要联合有关高等院校、IT(信息产业)厂商以及专业培训机构等共同开展针对CIO的专业培训,使我市CIO队伍建设形成动态滚动机制,确保人数稳定增长、素质不断提升、地位和作用持续提高。
三是大力培养行业信息化应用人才。根据我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特点与要求,将行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从以培养信息技术人才为主逐步扩展到培养复合型和跨专业人才,与相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IT厂商共同研发涉及新技术、新专业、跨行业的职业教育方案。
四是积极引进信息化专门人才。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和留住一大批高素质的信息化专业人才,夯实我市信息化发展基础。对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信息化专门人才,给予发放安家费等优惠待遇;对我市信息化发展紧缺的软件开发、软件测试、嵌入式系统设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以及服务外包等专业本科以上的专门人才,要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吸引他们来我市创业;积极引进信息化领域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不断壮大我市信息化从业人员的规模和实力。
五是建设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积极联合本市高校,以我市相关部门为依托,共同建设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健全信息化人才培养长效机制,造就大量高素质信息化专门人才,逐步强化我市信息化人力资源优势。
此项工程由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具体实施,2011年启动。
(十)综合应急平台工程。
应急平台是以公共安全科技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软硬件相结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技术系统,是实施应急预案的工具,具备日常管理、风险分析、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动态决策、综合协调、应急联动与总结评估等功能。应急平台建设是应急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建立和健全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和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应急平台工程建设根据省应急办统一规划和部署,逐步整合相关职能部门的应急信息通信资源,构建综合性的应急指挥平台,以实现信息共享、统一行动,提高政府应对自然灾害、重大事故、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应急专家库,结合政府信息资源目录建设工作,对围绕应急主题的有关基础信息和实时信息实行统一管理。加强与应急处置有关的资源储备、演习训练、宣传教育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我市应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此项工程由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市应急办具体实施,焦作军分区司令部和市公安局、卫生局、教育局、水利局、河务局、安全监管局、环境保护局、气象局、地震局、国土资源局、住房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消防支队等单位配合,2011年启动,按照省应急办工作计划和时间节点实施,确保按期完成。
(十一)信息安全保障工程。
构筑完备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安全保障工程建设实行政府部门、责任主体、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管理的格局,实现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监测、风险控制、风险预警、应急准备和应急处置全过程综合信息化管理。
一是建设市级容灾备份中心。作为市级政务部门共享的异地数据容灾备份机构,是焦作市电子政务安全保障的重要基础设施,承担着抵御事故灾难、确保重要信息系统和数据安全、保障社会经济稳定的重要职能。按照相关标准统一规划和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异地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中心,为全市党政机关的应用系统提供数据在线/离线备份和业务恢复服务,为应用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保障。
二是电子政务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和推行以数字认证为核心的网络信任体系,建立电子政务安全监控和应急响应体系,开展等级保护定级和信息安全等级测评工作。按照国家、省的统一部署,推进全市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建立信息安全评测机构,针对不同类型的信息网络和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制定安全防护整改规划和方案,加强备案审核、管理。对符合等级保护要求的,颁发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备案证明。加大对黑客攻击和传播计算机病毒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进一步畅通网上报警、举报渠道,加大对传播计算机病毒和网络攻击破坏活动的查处、打击力度,严厉打击网上诈骗、盗窃等违法犯罪活动,组织开展对网络蠕虫、木马和“间谍软件”、违法短信息等的专项治理。建立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体系,为群众工作、娱乐创造安全稳定的信息网络环境。
此项工程由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市公安局、国家安全局、保密局等部门配合,2011年启动,2011年底之前完成建设方案的论证,开始信息安全保障工程招标工作。
(十二)“两化融合”应用示范工程。
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在我市传统产业、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应用,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改变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经营交易方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切实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既是我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实力、构建现代工业体系的战略举措,也是我市信息化建设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通过建设“两化融合应用示范工程”,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作用,引导我市企业更好地向产品数字化、管理信息化、商务网络化和作业协同化转变,有着积极而又重要的意义。
此项目由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具体实施。第一阶段工作于2011年启动,重点选择装备工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铝工业、煤盐联合化工产业、能源工业、食品工业六大战略支撑产业和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四大新兴产业中的典型企业作为示范。建设焦煤集团新材料产业园、风神轮胎产业园等中心城区首批十大工业特色产业园区“两化融合”支撑平台。通过适当的资金支持和推广宣传,为重点行业的“两化融合”奠定基础。从2012年开始,在其他非重点行业进行应用示范,并把推进中小企业“两化融合”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进行安排部署。
(十三)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运行工程。
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推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举措。通过实施“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运行工程”,逐步实现行政权力运行数据化、流程标准化、办公网络化、信息公开化,基本建立权责清晰、程序严密、运行公开、制约有效的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机制,积极促进我市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建设,是我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运行工程的主要任务和功能是:完善、优化市县乡三级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各级行政效能电子监察主系统包含行政审批、行政征收、行政处罚、视频监控4个子系统,具备实时监控、预警纠错、统计分析、绩效评估、投诉处理、信息服务等6项功能,实现行政事项办理效能情况动态性电子监察和行政事项办理窗口工作人员工作作风、服务态度状况实时监督。逐步形成我市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机制,实现政务公开、协同办公、监察监控三大功能,推进行政权力网上规范、公开、透明、高效运行。
此项工程由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市监察局具体实施,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行政服务中心、市政府信息中心等部门配合,2011年底完成。
(十四)“无线城市”建设工程。
“无线城市”建设是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实施移动通信网络升级工程,扩大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范围,优先布局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加快“无线城市”建设,有助于改变广大市民生活方式、提高政府办公效率、提升城市形象,同时还能促进产业升级,带动就业,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当前,我市急需利用“无线城市”建设机会,完善城市数字化基础,实现跨越式发展。
“无线城市”建设工程主要任务和实现的功能是:一是建设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城市内任意地点的高速无线宽带接入,使移动终端的下载速率成几何级数的增长;二是“无线城市”接入平台。按照“统一性、开放性、安全性”的建设原则,依托WWW(环球信息网)、WAP(无线应用通讯协议)、手机客户端三种方式,搭建统一无线接入平台(内容包含政务办公、旅游焦作、最新资讯、电子商务、掌上娱乐、交通信息等栏目),努力将平台打造成焦作新的无线门户;三是无线便民平台。打造无线综合信息门户,通过市民身份认证系统,可实现市民通过无线门户或者互联网查询个人的水电费、燃气费、公积金、养老金、医保、民航票务、交通违章等信息,也可绑定至用户手机实现实时提醒的功能,同时也能提供本地天气、资讯、视频、电视节目等各类信息;四是“无线城市”管理平台。在城市应急指挥、平安建设、环境监控、水文气象灾害监控、特种设备监控、企业生产安全监控、交通路况监控、车辆监控、智能小区监控、家庭监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空间。建成后,市民可通过手机随时随地查看权限范围内的相关实时视频信息,城管部门通过手机终端实现无线执法,质监部门可对全市的所有电梯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监控,同时对城市的交通疏导、应急指挥及环境监测等工作都有较大的帮助。
此项工程由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中国移动河南公司焦作分公司等部门具体实施,2011年启动,2011年6月底之前完成建设方案论证并开始实施。“十二五”期间,项目累计投资20亿元。
六、保障措施
(一)构建信息化政策保障体系。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信息化政策、规定和标准,加强信息化法制宣传,强化政府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探索建立适应我市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地方性政策保障体系,制订扶持信息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在投资环境、产业配套、土地房产、税收补贴、软件正版化、企业认证、政府采购、研发、人才培训、人才引进、支撑体系建设和合作交流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营造信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在人才、融资和政府专项资金的使用等方面,制定鼓励软件产业、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社区信息化、公共服务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配套优惠政策。加大对电子商务基础性和关键性领域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建设。
积极响应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优先安排社会保障与就业、疫情监控、社会治安、食品药品安全、民政、残疾人管理与服务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项目。
(二)完善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
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实现信息化建设的统一管理、统筹规划,突破信息化建设中的管理和体制障碍。坚持集约化与合理化的原则,加快信息化体制创新,建立信息化建设协调推进机制,统筹规划,有序推进,防止各自为政、多头管理、口径不一和重复建设。各部门、各单位要落实信息化工作机构,配备相关技术人员。
完善信息化项目的推进机制,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建立和完善信息化项目的预审核、立项、招投标、工程监理、验收、评估、审计等工作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项目考核评估,从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三个方面对信息化项目进行考核,建立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问责制。
(三)为信息化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信息化人才保障是促进信息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必须采取措施加强人才保障。一是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培养信息化人才,形成多方培养信息化人才的良好局面。二是经常性邀请国内外高等院校、著名软件企业到我市合作办学或建立职业培训机构,并加强对信息化建设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三是完善人才政策,大力引进人才,创建一个有利于信息化人才发展和创业的良好环境,并在科研经费、科研设备、生活待遇、工作报酬、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入股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信息通信技术重点学科研发项目的学术带头人、高级软硬件开发人才和国际化管理团队来我市创业。四是聘请国内专家,参与信息化发展战略制订、关键技术攻关和重点工程项目方案评审等工作。
(四)加大投入,构建信息化多元投资环境。
构筑服务于信息化的多元投资环境,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市场化、多渠道信息化建设投融资机制。将信息化发展资金列入政府投资管理体系,加强对投资科学性的管理,强化信息化建设投入的激励、约束和评估机制。
稳步增加政府信息化的投入,重点和优先支持以下类型的项目:需求目标明确、管理责任清晰、服务效益显著和协同机制完善的电子政务工程建设;整合部门业务系统、大幅度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降低行政成本的项目;整合政务信息资源,提升现有系统应用水平和信息共享水平的项目;跨部门业务协同、跨部门资源共享、共用基础平台、综合应用平台等节约财政投入效果显著的项目;有利于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业务流程、创新组织模式,提高行政能力的项目;支持数据清理、架构规划等资源整合基础工作。
加强对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包括政务信息网络建设、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数据中心和关键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安全支持中心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的信息化建设运营模式,在符合政策和法规的前提下,对适合市场化运作的项目,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资金投资信息化建设,发展多元投资主体和多种投融资渠道,为加快我市信息化建设步伐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保障。
(五)构建信息共享机制,加大信息资源开发整合力度。
信息资源的整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要抓住时机,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创造有利于信息资源整合的良好环境。一是制订切实可行的信息资源整合规划,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统一规划,有序推进,协同发展,注重实效,资源共享,安全保密”的发展原则,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框架,明确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相关单位在信息资源共享上的分工与协作,重点选择工商行政管理、税务、公安和社会保障等与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信息资源密集程度比较高的政府部门作为信息资源整合的重点领域。二是发挥政府在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上的主导和示范作用,按照统一的信息资源分类方法和元数据等标准规范,建立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为各级政务部门的业务协同、公共服务和辅助决策提供信息交换和共享服务。三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发布机制,保障个人和组织的知情权,增加行政活动的透明度,监督政府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以便为有效整合信息资源提供坚实的基础。四是在信息资源整合的实施过程中,应避免简单地把传统的政务活动计算机化或网络化,要符合信息资源整合的要求。
(六)发挥企业信息化示范作用。
一要推选信息化建设的先进企业作为示范,推广其信息化建设经验,实现信息化建设经验的有效共享。二要建立企业信息化培训基地,加强对企业各层次人员,尤其是企业“一把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三要加强企业间信息化经验的交流,鼓励企业因地制宜,探索符合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模式。
尽快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帮扶机制。一是在我市信息化专项基金中资助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重点资助信息化建设成绩突出的中小企业。二是加强政府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引导,并积极争取国家、省有关部门的专项资金支持。三是发挥信息化先进企业的示范作用,建立企业间信息化帮扶机制,有针对性地指导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
(七)推进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落实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强化信息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安全保障系统与应用系统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和同步发展。建设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工作,制定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各应用系统要普遍建立灾难备份体系,提高对信息安全事件的防范和应对能力。建设网络信任体系,在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活动中加强CA(证书的签发机构)认证等信息安全保障措施的运用。
(八)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发展环境。
积极开展群众性、趣味性、多样性的信息化知识普及活动,形成全社会普遍认同和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络等各种媒体,通过开辟宣传专栏、专版、制作节目等方式,发动各级政府、乡镇(办事处)、村(社区)多方面力量,有针对性地宣传有关信息化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
在弱势群体、中老年人和农村地区中广泛推广和普及信息通信技术知识和应用技能,鼓励各界向弱势地区和弱势群体提供公益性信息服务。相关部门应通过多渠道开展以信息化助推“数字焦作”为主题的宣传推广,使信息化建设深入人心,成为一项全民工程和民心工程。
(九)积极推动中原经济区区域信息化合作。
加强与中原经济区其他地市信息化交流与合作,共同建设公共信息平台,推动信息的互通共享,提供综合信息交流服务,促进中原经济区城市间互动协作。积极与中原经济区其他地市合作推广信息化应用,推进智能卡应用、数字证书认证体系、物流信息平台、智能交通系统、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的互联互通,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为中原经济区建设贡献力量。
焦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版权所有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89号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 豫ICP备05012274号-2 豫公网安备: 41080202000136号 网站标识码:410800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