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焦政办〔2016〕17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焦作市“十三五”工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16年12月29日 焦作市“十三五”工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经济转型的爬坡过坎期。目前,我市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发展质量和水平不高,发展环境和政策措施相对滞后,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粗放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迫切需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工业转型升级。转型就是要通过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实现由传统发展模式向内涵集约、质量效益型转变;升级就是要通过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提升。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是解决焦作工业发展深层次矛盾的迫切需要,是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建设“四个焦作”、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的必然要求。为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依据《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河南省《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行动计划》和《焦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十二五”工业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焦作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狠抓招商引资,全力以赴“保增长、调结构、防风险、促发展”,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 1.规模效益不断提升。从总量规模看,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141.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122.6亿元,均居全省第4位,分别比2010年增长61.5%、97.02%,年均分别增长10%、14.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8.7%,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提升。从经济效益看,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和利税总额分别达341.5亿元、495.2亿元,依次位居全省第4位、第3位,分别比2010年增长45.5%、38.0%,年均分别增长7.8%、6.7%。 2.主导产业初具规模。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工业行业主要大类在我市均有分布,已形成了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铝工业、现代化工、能源、食品、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十大产业协调发展的工业格局。2015年,十大产业完成增加值721.7亿元,同比增长13.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8.2个百分点。 3.骨干企业发展迅速。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05家,占全省规上企业总数的5.5%,数量居全省第6位;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761家,超50亿元企业8家;拥有上市公司8家,居全省第3位,新三板挂牌企业14家。一批重点企业实力显著增强,佰利联已成长为亚洲第一、全球第四大钛白粉生产企业,多氟多成为全球最大的无机氟化工企业和增长速度最快的锂电池生产企业,风神轮胎已跻身世界轮胎生产企业20强、是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轮胎生产企业,中原内配成为全球最大的发动机汽缸套制造商、全球领先的动力活塞组件系统供应商,中轴集团生产的凸轮轴产销量位列全国第一。 4.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加快,新增院士工作站16家,总数达19家,居全省第三位;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7家,总数达78家;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总数达到5家;新增省级工程技术中心42家,总数达59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家,总数达57家;省工业和信息化科技成果奖、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分别新增78项、10家、3家。中州铝业、风神轮胎、多氟多、中原内配、江河纸业、制动器等一批骨干企业已成为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制定单位。2015年,获得授权专利1420件,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961人。 5.集聚发展快速推进。2015年,全市8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910亿元,增长16.4%,占全市工业的61.8%。“十二五”时期,我市建成了国家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国家及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造纸装备制造基地、河南省首批生物产业基地、玻璃钢复合材料特色产业基地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 6.两化融合稳步推进。数字焦作、智慧焦作建设不断加快,两化融合综合服务体系趋于完善,两化融合评估工作持续开展,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也不断深入。截至目前,全市拥有省市两化融合示范企业55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3个。其中,风神轮胎、中州铝业、中原内配、平原光电、兴发铝业等5家企业获评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企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在生产制造、工业设计及研发、现代物流、节能环保、市场营销等领域广泛应用,推动传统制造模式加快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 7.新型业态初步显现。以科瑞森等为代表的工业企业已开始向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型制造方向发展,服务业加快与制造业双向融合。工业总集成总承包、合同能源管理、工业研发设计等一大批新兴业态不断涌现,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跨境电商等“互联网+”新业态蓬勃发展,浪潮云计算中心、新浪、百度、360等网络区域运营中心入驻腾云电商产业园。2015年,全市电商企业达1645家,交易额545亿元。 8.开放发展成效显著。区域合作日益深化,依托本地商会、驻外商会、行业协会,重点围绕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突出科技、电子商务、先进制造等专题,实施了一批内联外引项目,央企对接、招商引资深入推进,2015年引进市外境内项目862个,总投资1568亿元,实现了与中国化工集团、中国铝业、中国兵装、中国兵器、中粮集团、神华集团、华润集团、中国通号集团、厦工机械、英国GKN、奇瑞汽车、青岛汉缆、广东兴发铝业等一批央企及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国际合作步伐加快,2015年全市工业出口14.9亿美元,对外合作实现由食品、轻工等传统产业向工程机械、造纸机械、汽车零部件等优势产业拓展。 同时,还应该看到,我市工业经济也面临着严峻挑战。着眼于在更高层次、更广视角参与国内外竞争,推动由大到强、凤凰涅槃,实现转型升级新跨越,焦作工业当前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和差距。 1.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一是产业结构明显偏重。重工业所占比重始终较大,规模以上重工业和轻工业所占比重甚至从2010年的64.0:36.0上升到了2015年的65.7:34.3。二是产业层次总体不高。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新兴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度不足。2015年,我市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及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67.3亿元,仅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9%。三是部分产业链条关键环节缺失。我市工业行业对资源依赖性较强,初级产品多、产业链条短,多数处于产业链前端、价值链中低端,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较少,基础原材料、能源和高耗能产业占比偏高。四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少。我市工业行业中小企业居多,缺乏龙头企业。从2016年度全省百强企业看,我市数量仅有4家,而郑州为19家,漯河为10家,新乡和洛阳均为9家;从百高企业看,我市数量有6家,而郑州为19家,商丘为10家,新乡为9家。 2.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长期难以突破,包括矿山机械、工程机械等在内的优势产业,一些关键基础零部件依然依赖进口。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等创新平台较为缺乏。产学研用合作创新有效机制尚未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简单复制仿造型企业多,具有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的企业少,企业创新投入动力不足。 3.两化融合有待深化。一是两化融合的意识相对薄弱。对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紧迫性认识不够,“两化融合”仍未上升到部分地区和企业重大战略,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的意愿不高,信息化应用大部分处在一般事务处理和简单信息管理阶段,单一环节应用多、系统集成应用少。二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所滞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于发达地区还有不少差距,宽带接入率、用户宽带速率等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不能很好地满足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工业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应用需求。 4.资源环境约束加大。一是虽然“十二五”以来全市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绩,但能源消费总量仍处于惯性增长区间,工业增长与节能减排的矛盾没有明显缓解。2015年,全市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完成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4.8%。二是产业集聚区基础和配套设施支撑能力弱。尽管我市产业集聚区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滞后、村庄搬迁难度大、土地供应紧张等问题仍然突出。三是城区工业布局分散,发展空间小,造成城区环保压力大、城区工业集群效应差、调整规划难度大等问题,现有城市规划后续发展空间十分有限。 (二)“十三五”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焦作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将发生重大改变,调结构、转方式、补短板、促创新任务十分艰巨,需要认清新形势,紧抓新机遇,应对新挑战,着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发展。 1.国内外环境呈现新特征,工业创新发展面临深刻影响。从发展趋势看,国际产业转移、调整进程加快,技术、市场等逐步成为决定产业链分工地位的主导因素,产业发展呈现“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趋势。从国内环境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的顶层引领以及供给侧改革的加快推进,持续释放新的制度红利,激发新的发展潜能,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中国制造2025”的加快实施将有力推动我国制造强国建设进程,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工业增长将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加快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成为我国工业“十三五”时期面临的紧迫任务。 2.区域发展呈现新态势,河南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十三五”时期是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是河南全面推进“四化”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原城市群发挥优势、加快崛起的关键时期,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重大战略加快推进,河南经济发展面临重要机遇。随着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贯彻实施,资源环境硬约束上升为区域协调战略的刚性内容,各省市相继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把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作为转方式的关键环节,河南既面临着发达地区高端产业的挤压,又面临着后进省份低端产业的挤出,区域同质竞争加剧,产业整体竞争优势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 3.自身发展面临新要求,焦作工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一方面,焦作工业基础较好,工业整体规模和实力较强,是河南省重要的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能源、化工和铝工业生产基地。同时,经过积极培育,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产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已初具规模,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新兴力量。另一方面,焦作工业转型升级依然迫切,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焦作工业肩负重任。 二、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对标《中国制造2025》和河南《行动纲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着力点,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质量效益“双提升”为中心,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产品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做强优势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精传统产业,做优生产性服务业;合理布局发展空间,培育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大企业集团和特色产业集群。推进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推动焦作制造向焦作创造转变,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由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建设制造强市,打造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焦作早日跻身全省“第一方阵”、在中原崛起中更加出彩提供重要支撑! 2.基本原则 坚持“量”与“质”、“破”与“立”、“专”与“融”、“产”与“城”更加协调的发展道路,不断提升工业综合竞争力。 一是坚持“做大总量”与“提升质量”并重。焦作工业还有较大发展和提升空间,必须在进一步注重规模增长的同时,做高做优增量,更加重视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做到好中求快、又好又快。 二是坚持“提升传统”与“培育新兴”并重。今后几年,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比较严重,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的原则,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新兴产业发展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三是坚持“专精发展”与“融合发展”并重。依托特色优势资源,以特色产业链和特色工业品为重点,把特色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加快“重化工业”与“新型工业”融合,“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打破产业边界,促进产业融合。 四是坚持“工业化发展”与“城市化推进”并重。按照“四化”同步要求,统筹城市功能区规划建设与产业集聚区协调配套,坚持产城一体、以产促城、以城带产、城乡统筹,改造提升现有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完善公共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宜居宜业”发展环境,不断拓展城乡协调发展新空间。 (二)发展定位 继续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坚定不移抓转型、促发展、做示范,把焦作建设成为更具活力、更具吸引力、更具竞争力的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新型工业城、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 ——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发挥工业发展基础优势,以新型工业化为导向,以加快推进制造业提质增效为目标,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生物等先进制造业,加快在创新驱动、质量提升、绿色发展、结构调整、人才集聚、政策创新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着力打造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具有先发竞争优势和带动作用的现代工业强市。 ——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城。发挥焦作工业基础较好、产业门类齐全的优势,以新型工业化为导向,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信息化和技术创新为动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建成运行质量提升、产业规模扩大、结构明显优化,在中原经济区乃至中西部地区具有竞争优势和带动作用的现代工业城。 ——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深入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以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为目标,突出承接重点,完善承接载体,提升承接质量,把承接产业转移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相结合,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以承接促发展、促转型,推动传统工业大市向新型工业强市转变,努力把焦作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新兴工业基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三)主要目标 ——经济总量平稳增长。到2020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9%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8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提升。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化工、食品等四大优势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00亿元以上,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主导地位更加突出。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00亿元以上,产业链条日趋完善,支撑地位不断提升。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超过1%,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研发平台达到200家以上,工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主要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信息化发展指数位居全省前列。规模以上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55%以上。建成20个以上智能制造示范企业、40个以上智能制造示范车间。 ——骨干企业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业企业规模进一步提高,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国际知名品牌。到2020年,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0家, 50-100亿元企业20家。 ——产业集群建设再上新水平。围绕工业特色产业,以产业链为纽带,促进产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到2020年,建成4个超千亿产业集群,8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超过75%。 ——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省定目标。 三、重点领域 立足全市产业发展基础,围绕结构深度调整、振兴实体经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选准着力点、找准突破口,大力实施“443”战略,加快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集约高效的现代工业发展新体系。 (一)做强四大优势产业 围绕高端引领、龙头带动,以产业链关键环节为突破口,以健全协作配套体系为重点,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化工、食品等4个优势产业,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构筑焦作工业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 1.高端装备制造业 以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深度融合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等高新技术成果,抓住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着力提升关键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技术基础、基础制造装备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重点培育发展矿山机械、工程机械、造纸机械、农业机械、节能环保装备、机器人和智能制造装备、通用航空等产业,集中力量抓好维科重工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市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500亿元。 ——矿山机械。以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为核心载体,依托大江重工、科瑞森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中高端液压支架、皮带运输机等大型智能化开采成套设备,谋划推进智能化采煤机、大型破碎站转载机、盾构机等设备,不断完善矿山采掘设备、矿山提升运输装备、矿山安全装备、机电通风设备、矿物加工冶炼设备等五大产业链条,推动我市矿山机械装备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大型成套化发展。发挥河南理工大学创新优势,加快组建“高端矿山装备协同创新中心”,提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水平。 ——工程机械。依托厦工机械、中轴集团、泰鑫机械等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工程机械整机制造龙头企业,加快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卫星通信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在工程机械装备上的应用,重点发展挖掘及铲运机械、桩工及开挖机械、混凝土机械、工程起重机械等大型主机产品,加快发展多功能小型装载机、挖掘机和挖掘装载机等小型工程机械装备产品,积极发展道路清扫车、高压清洗车、垃圾处理运输车等产品,推动工程机械向高端化、节能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适应极端环境、大型化、功能多样化等各类需求。 ——农业机械。依托龙昌机械、泰利机械等企业,以饲料机械成套设备、中小型小麦联合收割机、自走式玉米联合收割机、多功能园田机、秸秆综合利用机械、保护性耕作机械、深耕深松整地机械等为重点,加快应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改造提升装备性能,实现故障及作业性能的实时诊断、远程监测和自动控制,推动农业机械向智能化、自动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 ——节能环保装备。适应循环经济和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新需求,依托力合节能、中州装备等企业,重点发展热能转换利用设备、高效机电装置等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依托卓诚环保、环宇石化装备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水处理装置及材料、烟气除尘脱硝,固体和危险废弃物分解回收、有色金属涡流分选等设备。着力推进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合同能源管理、工程承包、设施运营等服务,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节能环保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 ——机器人和智能制造装备。面向汽车、机械制造、电子电气、食品加工、医药生产、轻工纺织等行业发展需求,以福沃自控、泰鑫机械等为重点,加快开发锻造、焊接、切割、搬运/码垛、打磨、喷涂、装配等工业机器人产品及其自动化生产线技术,突破发展伺服驱动器、传感器等关键核心零部件,逐步构建“零部件制造、本体集成、系统集成、行业应用和维护服务”完整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条。面向消费者需求,加快发展养老助残、家政服务、教育娱乐、医疗手术、擦窗作业等各类服务机器人。以工业、科技、环保、国防等领域快速增长的高档仪器仪表需求为重点,加快发展工厂自动化控制系统、工业在线分析仪表、机械装备功能检测设备、科研检测分析仪器、食品化学及医疗检测仪、煤矿安全监测系统、环境保护检测仪等先进仪器设备。围绕河南正旭航空航天3D打印焦作基地建设,着力打造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等基础材料制造→建模工具及软件开发→激光快速成型设备等3D设备制造及应用产业链。 ——通用航空。积极引进国内外通航飞机制造企业,重点发展用于旅游观光、娱乐飞行、林业农业等作业飞行的轻型多用途飞机,用于医疗抢险、空中航拍、遥感测绘、航空运动、救援/灭火等作业的特种飞机,以及新型民用直升机、民用飞艇、教练机等通用飞机整机制造。适时引入通航产业链前端研发(通用航空产学研一体化研究基地等)及后端延伸服务环节(如通用飞机租赁、通航会展、体验飞行、航空观光旅游、通用航空技术人才培养、航空小镇等),构建关键部件和系统制造→整机制造→通航运营和飞行保障服务→通用飞机应用等通用航空全产业链。 2.汽车及零部件 坚持整车发展与零部件升级并举,围绕国家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提高专业化、系统化、规模化、模块化生产能力。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专用车等整车制造业,打造完整的汽车产业链。集中力量抓好多氟多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风神轮胎产业园、中轴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以多氟多新能源、龙瑞新能源等骨干企业为依托,完善产业链条,加速布局新能源汽车整车市场。支持多氟多新能源实施高纯晶体六氟磷酸锂、锂电池隔膜材料、电解液、锂电池正极材料、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用电子化学品、电动汽车电机电控系统、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线等项目建设。完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配套体系建设。加快推进超威集团汽车启停和启动电池、废旧电池回收等项目建设。 ——汽车关键零部件。依托瑞庆发动机、中原内配、中轴等龙头企业,围绕高档客车、大型运载车、高级轿车、工程机械车辆等配套目标车型需求,支持做强做大发动机、气缸套、凸轮轴、车桥、车架、汽车电子和车轮总成等优势产品。依托风神轮胎,加快建设高性能乘用子午胎、航空轮胎等项目,同时强化绿色轮胎、智能轮胎及军用轮胎的前沿研究。积极承接国内外汽车整车厂商零部件配套项目,整合焦作汽车零部件资源,实施强强联合,着力提升焦作汽车零部件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和发展规模。 ——专用车。以中轴皇马、东辰汽车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集装箱、粉粒物料、冷链物流等专用车。围绕焦作丰富旅游资源,引进国内外房车专业制造、房车代理销售等企业,打造房车露营基地和房车小镇。 3.现代化工 坚持“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拓展龙头项目、建设循环型园区、减轻环境压力”的发展思路,依托焦作西部集聚区、沁北产业集聚区、孟州石化园区、武陟循环经济配套区等化工园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煤盐化工等产业。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力争到2020年,全市现代化工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 ——精细化工。围绕“富钛料→钛白粉→高档涂料”产业链,加快推动佰利联富钛料、氯化法钛白粉、河南三木表层材料工业园等项目建设,打造绿色环保涂料生产基地。依托多氟多、豫农生物科技产业园,加快发展电子级化学品、高效低残留农药等精细化工产品。 ——煤盐化工。依托晋煤天庆、昊华宇航、开源化工、金山化工等骨干企业,加快发展煤制氢、煤制烯烃等新型煤化工产品,积极发展烧碱、联碱、PVC树脂、氯乙酸、氯化亚砜等盐化工产品。 4.食品产业 坚持龙头带动、基地支撑,推动优质原料基地和加工制造一体化发展,巩固提升面制品、肉制品、乳制品等传统产业,积极培育饮料、休闲食品、调味品等高成长性产业,建设竞争优势突出、产业带动明显、结构布局合理、发展后劲充足的食品工业强市。集中力量抓好蒙牛乳业产业集群、伊赛牛肉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市食品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 ——面制品、肉制品、乳制品。依托斯美特、天香面业、豫竹方便面等企业,积极实现粮食加工品种多样化、系列化、专用化,重点发展面制品精深加工产业链。依托伊赛牛肉、旭瑞食品、焦作大用等企业,提高工业化屠宰集中度,大力发展冷鲜分割肉、调理肉制品、熟肉制品等三大类主导产品。依托蒙牛乳业、博农乳业等企业,重点发展高端乳制品。 ——饮料、休闲食品、调味品。依托京华食品、怀山堂等企业,重点发展新型饮料、四大怀药精深加工、调味品、休闲食品等高成长性行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做大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围绕开放创新、人才支撑,加快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成果产业化,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培育壮大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我市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 1.生物 依托健康元、国药容生、辅仁怀庆堂、广济药业、新开源、华兴生物、尔康制药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氨基头孢烷酸、核黄素、补骨脂、淀粉胶囊剂等产品,拓展大宗医药中间体、原料药生产制造,加快发展治疗重大疾病的化学新药以及专利到期药物的仿制和改进,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立足“四大怀药”原产地优势,依托保和堂、明仁药业等企业,积极引进国内知名中药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四大怀药”深加工特色产业链,打造“中国怀药之都”。力争到2020年,全市生物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亿元。 2.新材料 依托佰利联、荣佳钪业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钛材、钛合金、钪、锆等新型金属材料。依托维纳陶瓷、宏程陶瓷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氧化锆磨介、氧化锆陶瓷结构件、锆基纳米等陶瓷新材料。依托华晶钻石、富耐克、飞孟金刚石、大地合金、鑫锐等企业,重点发展高品级金刚石及制品、立方氮化硼和数控刀具、超硬刀具、磨料磨具等高端产品,建设国内知名的超硬材料生产基地。依托河南永威、华唐新材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防火阻燃及新型非金属玻璃钢复合材料。依托强耐建材、快宜居等企业,重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复合式加气装配式建筑、低碳节能型住宅模块等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力争到2020年,全市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亿元。 3.新能源 依托锦辉风电、扬普实业等企业,重点发展大容量、高参数、低风速风电机组整机制造以及风力偏航制动器、兆瓦级电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完善风电装备产业链。大力推广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支持博爱旭盈电力100MW地面光伏电站、河南祥瑞60MW光伏电站、昌盛日电50MW光伏农业科技大棚并网发电以及沁阳许继集团50MW光电等项目建设。依托益达新能源等企业,打造液化天然气(LNG)制备、存储、运输等综合利用产业链。力争到2020年,全市新能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亿元。 4.电子信息 依托睿为视讯、皓泽电子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触摸屏、微型照相装置驱动元件、光隔离器、电感元件、柔性ITO导电膜、双面金属基覆铜板等关键电子元器件。依托中国通号(焦作)产业园,加快发展信号、通信、射频及漏泄同轴电缆等产品。依托浪潮集团、银江科技等企业,重点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及产品。紧抓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机遇,加快智能终端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重点发展移动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等智能硬件产品。力争到2020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亿元。 (三)做精三大传统产业 以提质增效为方向,以技术改造为抓手,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精深加工度,支持现有优势企业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加快推进铝工业、能源工业、轻工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争到2020年,三大传统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0亿元以上。 1.铝工业 努力提高铝加工层次和产品附加值,优化氧化铝产品结构,加快打造以铝精深加工为主导,氧化铝、电解铝集约发展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支持中铝中州公司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延伸产品链条,建设中铝企业转型示范园,提升氧化铝企业竞争力,实现氧化铝工业健康发展。鼓励焦作万方加强技术改造,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谋划推进铝精深加工项目建设。依托兴发铝业、奋安铝业等骨干企业,大力引进优势铝加工企业,扩大轨道交通、汽车、电子、包装等领域中高端产品规模,完善型材、压延件、熔铸件等三大精深加工产业链,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和市场占有率,打造中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强、产业链完整的铝精深加工产业基地。 2.能源工业 优化发展火力发电,积极推进电力企业生产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建设,深化信息技术在生产装备、过程控制、物料管理等环节的集成应用,提高燃煤发电机组科技含量。鼓励发电企业向大用户直供电,稳步发展地方电网建设,提高发电企业效益,降低用电企业成本。以稳定煤炭产量、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全员工效为中心,推动煤炭工业降本提效。实施“气化焦作”工程,完善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西气东输、通豫煤层气等稳定可靠的天然气(煤层气)供应体系。 3.轻工 依托隆丰皮草、革乐美等骨干企业,加快新产品开发,拉长产品链条,重点发展制鞋、制衣、皮具、箱包、家居生活、汽车内饰等产品,打造“孟州皮毛”国际集群品牌。依托温县泛家居产业园,壮大现代家居产业规模。依托华芳纺织、海华纺织、恒艺纺织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服装、家用和产业用终端纺织产品。依托江河纸业、瑞丰纸业等重点企业,重点发展文化办公用纸、生活用纸、高端包装纸和纸板、特种纸等品种。 四、主要任务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找准比较优势,增创竞争优势,加快局部优势向综合优势转变,推动工业集群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全面提升焦作工业整体实力。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把创新摆在工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提高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创新能力。 1.强化企业创新发展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水平,着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推动研发平台和创新载体建设。鼓励骨干企业自建、联建、委托建立各类研发平台,着力构建一批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平台、检验检测平台、科技信息平台、技术转移平台。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谋划建设若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及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立足河南理工大学、焦作大学、河南工信学院等焦作本地优势教育资源,建立完善河南理工大学直驱电梯产业研究院和焦作市装备制造技术研究中心,打造“政校企”三位一体创新平台,推进本地“原创性研发”。二是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引导焦作重点企业组建“院士工作站”、与知名院校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博士后工作站,促进产学研深化合作。支持在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新材料、食品等重点行业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国内外一流大学、科研院所和世界500强研发中心设立分支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重点推进与厦门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建设高校科技创新园区。 2.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是搭建创新创业支撑载体。依托腾云电子商务园、焦作云计算中心、河南理工大学学生创业园等载体,搭建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创新支撑平台,打造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推动创客实践活动,吸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为创业者提供增值服务。依托焦作高新区、科技总部新城、河南理工大学科技园,建设“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中试基地等创新载体。依托焦作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高标准建设“互联网+创客基地”。推进建设修武河南云台山创新创业孵化园。二是建设创业创新服务网络。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引导社会大众自由创业,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依托佰利联、新开源制药等龙头企业的研发优势,利用河南理工大学、焦作大学等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引进一批相对成熟的创客空间运营模式,重点培育一批层次高、功能全、服务优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机构,为创业项目提供循环式培养计划和资源整合、全程孵化。三是扩大创业投资。探索发起设立“焦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快成果落地转化。出台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办法。完善推广创新券、贷款贴息等制度,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支持创新的杠杆作用和放大效应。 (二)促进两化深度融合 坚持把智能制造作为建设工业强市的主攻方向,实施“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建立完善智能制造和“两化”融合管理标准体系,推动企业全面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深化自主可控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的集成应用,加快“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1.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实施智能制造提升工程,加强政策扶持和示范应用,推进新一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营销服务等环节的深度应用,鼓励企业加快技改,引入高端设备、智能装备,大力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引导企业将传感器、嵌入式终端、智能控制系统等应用于生产制造过程,开展数字化智能车间、智能工厂试点建设,加快推广智能制造生产模式,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开展企业信息化水平评测,制定产业集聚区信息化建设规范,支持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建设智慧园区。 2.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应用。实施“互联网+协同制造”行动,开展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支持制造业云平台建设,提供开放共享的数据挖掘分析、个性化定制和精准营销等大数据应用服务。搭建“互联网+工业企业”数据信息系统,整合财政、税务、金融、电力等部门数据,建立工业企业信息平台数据共享联动机制,切实提高服务企业的效率。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重点推进浪潮“焦作云计算中心”、焦作装备制造业工业创新服务平台等五大平台建设。鼓励制造业骨干企业通过互联网与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同、全面互联,推行众包设计研发和网络化制造等新模式。鼓励互联网企业与制造企业无缝对接,培育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应用。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并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研发、生产、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 3.加强工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网+云+端”(工业宽带、工业云、工业智能终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布局,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大容量的工业互联网。推进“数字焦作”建设和下一代互联网大规模商用,加快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光纤网、4G(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移动宽带网和无线局域网建设,提高工业互联网支撑能力。推进网络设备与工业设备互联互通,实现人、设备与产品的实时联通、精确识别、有效交互与智能控制。加强智能制造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三)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坚持把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作为建设工业强市的关键环节,大力推动新一轮技术改造,发布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指导目录,编制年度重点技术改造升级项目导向计划,建立支持企业技术改造长效机制,加快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1.强化企业全过程改造。鼓励企业把技术改造与创业创新、对标达标和新产品开发有机结合,实施全范围、高层次的技术改造,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促进企业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全面提升设计、工艺、装备、管理和能效等水平,推动技术改造由设备更新为主向生产全过程改造转变。以股权投资、贷款贴息、事后奖补等方式,支持企业对符合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增投资、扩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支持龙头企业对产业链中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等进行整体技术改造,推广共性适用技术,带动产业集聚发展。 2.提升工业基础能力。建立多部门协调推进机制,引导各类要素向基础领域集聚,全面提升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发展水平,增强焦作制造业基础。依托百户重点企业和河南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组建一批“四基”研究中心,创建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引入培养一批技术和工艺专业人才。推动“四基”企业和整机企业对接,形成协同创新、产用结合、以市场促基础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优化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等领域的产业格局。 3.营造良好技改环境。加强与财政、国土、金融、海关、环保、科技、税务等部门的协同配合,建立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制度,构建顺畅的工作运行机制。建立技术改造激励机制,定期评选一批技术改造先进企业和示范项目,进行授牌表彰,引导企业走创新型、集约化、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严格节能节地节水、环保、安全、技术等准入条件,积极化解过剩产能,严控新增产能。 (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工业强市的生命线,加强质量基础建设、质量技术攻关和自主品牌培育,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焦作制造产品整体形象。 1.加强企业质量管理。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活动,推广应用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精益生产、质量诊断、质量持续改进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支持企业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和专业质量管理团队,示范推广开展质量管理小组、现场改进等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中小企业质量管理,开展质量安全培训、诊断和辅导活动。建立质量黑名单制度,严格实施产品“三包”、召回等制度,加大对质量违法和假冒品牌行为的打击和惩处力度。 2.完善质量技术保障和标准体系。以焦作国家轮胎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为龙头,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和省级质检中心、计量测试中心、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鼓励建立专业检测技术联盟,增强工业产品质量分析能力。支持产业联盟或龙头企业搭建“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链式平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主导或参与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制订、修订,掌握产业技术标准话语权。建立行业对标长效机制,支持大中型企业制定实施严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引导中小微企业贯标达标,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创建和质量对比提升活动。 3.加快焦作制造品牌建设。围绕我市“双50”企业培育工程和产业建设推进品牌建设工作,完善品牌培育机制,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推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与发展,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开展工业品牌建设试点示范,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内外影响力的品牌企业。支持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推动焦作产品向焦作品牌转变。支持自主品牌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商标国际注册、收购国际品牌,促进品牌国际化。鼓励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争创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五)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工业强市的重要着力点,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1.推进节能及资源综合利用。加大节能降耗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引进和推广应用力度。以工业锅炉、电机节能、余热余压利用、高效除尘、脱硫脱硝、能量系统优化和高耗能行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等为重点,在铝、化工、造纸、电力、建材等高能耗产业实施一批节能降耗重点工程。完善和强化节能降耗管理制度建设,严格实施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推动节能降耗信息化平台和能源管理系统建设。 2.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推行生态设计理念,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显著提升产品节能环保低碳水平,引导社会采购绿色产品,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绿色工厂,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发展循环经济,按照“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的原则,通过“强链补链”、“循环扩张”等措施,推动产业向精细化、集群化、可持续化发展。发展绿色园区,加快试点园区重点用能行业低碳化改造,创建高效、环保、节能、生态型循环经济产业集聚示范区。加大部门联合执法力度,形成推进淘汰落后产能联动机制,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限期强行淘汰一批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工艺技术、装备等落后产能。 (六)推动制造业服务化 坚持把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型制造作为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培育发展与工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 1.打造制造服务新模式。引导和支持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等领域优势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鼓励制造业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积极引导大中型骨干企业将研发设计、仓储物流、品牌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剥离,实现服务业与工业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促进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推广大型制造设备、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大力发展以在线监测、远程诊断和云服务为代表的智能服务,积极应用新型传感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实现装备产品的适时定位、远程监控、在线诊断等服务系统创新。 2.培育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对接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以工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主动融入“互联网+”,深入开展“双百电商招商培育工程”(引进100家国内外知名电商、培育100家本地电商做大做强),加快形成以腾云电商产业园为核心、各县(市)区电商园为支撑的“一园多点”的电子商务发展格局,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传统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达到85%。推动电子商务物流、保税物流、快递物流、冷链物流、煤炭物流等重点行业物流快速发展,重点推进河南德众保税物流中心、焦作中站物流金融港和河南(武陟)国家干线铁路公路物流港为代表的“一中心两港”建设。大力发展多元金融产业,完善金融体系,推动金融创新,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围绕主导产业集群,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工业设计企业和服务中心、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货物配载中心、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机构等。 (七)优化工业发展载体 坚持把产业集聚区作为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科学载体,突出特色主导、分类指导,丰富完善载体功能,培育壮大企业群体,增强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 1.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按照五规合一、四集一转、产城互动的基本要求,以集群、创新、智慧、绿色发展为方向,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发展工程,着力提升集群集聚、承接转移、节约集约水平,着力增强创新发展、基础配套、要素保障和服务管理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集聚区持续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提高吸引力竞争力带动力。推动主导产业培育,每个县、市原则上确定2-3个主导产业,推动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优势发展。鼓励争先晋位,争创省“十强、十快、十先进”荣誉称号。强化体制机制创新,着力解决产业配套、金融支持、土地保障、人才支撑等突出问题,降低企业商务成本,提升竞争能力。 2.壮大企业市场主体。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战略,强化分级管理、分类指导,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积聚,培育一批百亿元企业、50亿元企业,引进一批国内外龙头企业,壮大一批有发展潜力、成长性好的创新型企业,支持企业采用兼并重组、技术创新、开放合作等方式做大做强。落实和完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完善全市统一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小巨人”企业,推动“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提高中小企业专业化生产、服务和协作配套能力。引导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建立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协作关系,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3.优化工业空间布局。积极推进城乡规划调整,优化中心城区工业布局,集中用地指标等资源,提升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产业主体作用。引进产业新城运营商,在适当区域规划建设产业新城。深化核心城市——组团城市——功能区的产业联动发展模式,引导产业布局由分散向集聚集群转变,着力构建“一核、四带、多点”的工业产业布局。其中,“一核”是指以焦作市区为核心城市,推动焦作市城区向东向西延伸发展,推进修武、博爱与中心城区间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产业转移对接,加快发展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现代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四带”是指以沁阳、孟州、武陟、温县等4个城市组团为产业布局延伸带,加快发展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生物化工、轻工等主导产业;“多点”是指围绕“一核四带”,建设若干特色产业小镇、特色产业园区,形成多点开花的生动局面。 (八)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把开放作为工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举措,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专业性和实效性,将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加快集群引进和培育,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1.注重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面向全球吸引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支持国内外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在焦作设立分支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加快形成创新人才集聚机制。以提升制造业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能力为重点,支持企业与国内外同行、知名院校深度合作,引进或共建一批创新平台,参与制造业规则和技术标准制定,主动融入全国和全球创新网络。支持产业集聚区引进知名科研院所、高校创新资源,围绕主导产业搭建技术研究院、大学科技园等研发平台,利用外部资源推动产业集群创新发展。 2.推动优势产业“走出去”。大力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引导和组织有实力的企业采取工程总包、BOT等形式承接海外业务,建立合作开发园区和原料基地。做好中韩工业园、中德工业园等园区的规划建设,同时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我市水泥、建材等相关企业“走出去”,到东南亚国家建设工业园区。推进重点骨干企业由产品、技术出口向资本、管理输出转变,在全球建立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基地,加快我市高端装备产业全球化步伐。鼓励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组建“走出去”联盟,带动配套中小企业以及工业品、技术及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整体“走出去”。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外发行股票、债券,与境外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 3.提升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进一步完善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产业集聚区基础和配套设施,提升承载支撑能力。按照链条完整、配套齐全、上下游密切协作的要求,加快引进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性强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积极与跨国公司、央企省企、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和产业对接,招大引强,创建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推动郑焦融合发展,全面对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通过搭建跨区域产业对接服务平台,探索项目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科技成果转化等多种模式,促进政策共享、区域协同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继续完善市级领导分包集群、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工作机制,建立市主要领导观摩点评重大项目的推进机制;成立市重大项目推进和优化企业发展环境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每月召开一次会议,重点解决影响重大项目推进和制约工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市示范区要把加快工业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工业发展的领导,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联动合力抓的工作机制。 (二)推动改革创新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工作力度,精简审批事项,规范中介服务,最大限度减少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对符合“三规合一”产业集聚区,市直部门将园区建设中涉及的规划等管理权限和配套费征收下放至区级,市级相关部门重点做好总量控制和监督审核。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重点抓好煤炭等困难行业去产能,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环保、质量、安全等手段,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采取兼并重组、债务重组或破产清算等措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完善财政、金融等支持政策,重点用于职工分流安置。建立产业转移、搬迁改造、淘汰落后三项长效机制,推动老城区企业外迁,倒逼转型发展。 (三)强化财税扶持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各类政策资金支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焦作市委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工业发展的28条意见》(焦发〔2016〕4号),支持工业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加强现有财政专项资金整合力度,转变财政资金支持方式,采取奖励性、补助奖、资本性等多种投入方式,集中财力重点支持工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平台、重点环节和重大项目。市财政加大对工业的支持力度,并根据市财政增长情况,市工业发展资金实现逐年递增。进一步梳理惠企政策,落实首台(套)政策、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设备投资按比例抵免税额、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财税政策,清理规范涉企收费。研究制定培育大企业集团的政策措施。 (四)加大金融支持 加大对企业上市融资工作的支持力度,对完成股份制改造、向省证监部门申报获得受理进入上市辅导期、上市申报材料报中国证监会正式受理、企业上市成功(含境外)、“新三板”挂牌的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做好先进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和中小企业等发展基金的设立,落实上级基金配套,尽快发挥效用。研究设立政府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招商引资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建设。鼓励和引导企业扩大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大力发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新业务。进一步健全市中小企业转贷应急机制,帮助部分生产经营正常、市场前景好但暂时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渡过续贷难关。强化中小微企业综合服务功能,打造“政(政府)、投(产业投资基金)、保(担保、保险)、贷(银行、小贷)、介(中介)”五位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 (五)实施重大项目 以项目建设为工业转型升级的主抓手,围绕千亿集群培育、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突出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谋划推进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完善跟踪、服务和督查机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实际困难,不断强化项目的支撑带动作用。强化各县(市)区招商引资和承接转移工作的目标考核,大力推进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尽快形成全市抓项目、促发展的浓厚氛围。尽快完善产业集聚区基础和配套设施,提升承载支撑能力。创新招商方式,引进华夏幸福等“产业新城”运营商,推动产业新城整体招商。 (六)强化人才支撑 充分发挥企业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主体作用和企业家在企业转型升级的主导作用,激发企业转型升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快建立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家培养、选拔、激励、监督和服务机制,打造一支掌握现代经营理念,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企业家队伍。加大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和服务工作,依托我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吸引高端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大力实施工业转型升级‘领军人才计划’,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在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重大产品研发、创新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具有突出贡献的科技领军人才领军团队。积极搭建技能人才培养平台,鼓励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培养一大批拥有高素质技能型技术工人,强化在职技术技能人才培训,逐步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好一批应用技术大学和技能型高职院校。 (七)营造发展环境 优化煤电油运气等要素科学配置,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建设,吸引高端要素集聚,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行业管理、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组织行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提供便捷高效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各类侵权行为,创造良好知识产权环境。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营造各方鼓励和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舆论氛围。科学制定工业转型升级的考核评估体系,建立完善对应转型升级目标任务的数据统计、分析、评价制度,加强对关键性指标的监测、评估工作,及时总结有效做法,并通报存在的问题。各级各部门要根据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任务,明确具体任务事项、制定推进措施计划,提供可检验的成果形式,对指标数据进行分段考核,实施绩效奖惩,切实以指标落实倒推工作进度,共同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关于印发焦作市“十三五”工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的通知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造纸机械。充分发挥“中国造纸装备制造基地”优势,依托大指造纸、沁阳一机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宽幅、高速、节能型纸机成套设备及关键零部件,积极支持造纸企业通过并购、参股、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投资境外造纸原料、造纸生产、制浆造纸装备等产业,有效利用境外木竹资源,提升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努力开拓国外市场。
焦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版权所有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89号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 豫ICP备05012274号-2 豫公网安备: 41080202000136号 网站标识码:410800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