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军强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的建议收悉。经与市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中心共同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促进民营企业发展主要成效 (一)企业培育成效显著。不断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分别达到4家(今年新增天宝桓祥)、26家、252家(今年新增30家)。今年一季度,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5家、总数达到1227家。 (二)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坚持创新驱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全市建成省级产业研究院2家(多氟多牵头组建的氟基新材料产业研究院、龙佰集团牵头组建的钛基新材料产业研究院)、省级中试基地4家(豫科创新环保与精细化工新材料中试基地、强耐新材固废资源低碳利用中试基地、中原内配低碳清洁能源内燃机摩擦副组件(PCU)中试基地、隆丰皮草制革清洁技术中试基地)。多氟多氟基功能新材料创新中心被认定为河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 (三)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全市455个工业转型升级项目,年度计划投资613.9亿元,截至3月底完成投资227.9亿元,完成投资占比37.1%,超出时间进度12.1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市工业投资增速23.9%,位居全省第8位,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44.3%。 (四)“三化改造”成效显著。高端化方面,拥有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六氟磷酸锂、气缸套等9个产品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工程轮胎、铅酸蓄电池等26个产品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智能化方面,累计培育省级智能工厂(车间)63家(今年新增15家,正在公示),建成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个,市高新区获评省级数字化转型示范区。绿色化方面,省级以上绿色制造名单共计57家,其中绿色工厂26家(国家级18家),绿色园区2个(国家级1个),绿色产品20种(国家级11种)、供应链9个(国家级5个),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国家级“四绿”全覆盖;我市是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中站新能源电池循环利用产业园区获评省级循环再生工业园。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坚持市委、市政府新发展理念,围绕着力培育壮大“3+13+N”产业链群,把形成新质生产力作为关键任务,把工业稳增长作为关键目标,加快培育优质中小企业,为持续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提供坚实的底盘基础。 (一)在民营中小企业培育方面,继续在“量”的基础上,打造“质”的提升。在继续挖掘优质中小企业培育苗子的基础上,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原则,调动不同层级资源和力量为入库企业提供专业支持,引导全市中小企业从“小而多”走向“精而强”。 (二)深化“升规入统”,为培育优质民营中小企业的持续性夯实基础。一方面对照“规上”企业统计标准,提供统计入库方面辅导,强化政策落实,确保应统尽统;另一方面对濒临退库企业“一企一策”精准帮扶,解决企业“急难愁盼”的问题,确保完成工业“小升规”省定、市定目标。 (三)围绕大规模设备更新,赋能全市民营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对全市中小企业进行摸底排查,鼓励全市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全市设备更新的“大盘子”,重点对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给予更多的指导和服务。 (四)加大民营中小企业三化改造力度,推动民营中小企业提质增速。按照“一转带三化”方案精神,将中小企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纳入全市三化改造方案,积极开展精准服务,全方位支持中小企业改造提升。 (五)进一步优化民营中小企业营商环境。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系列文件精神,引导各县市区研究分析营商环境的现状和不足,针对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中小企业惠企政策解读和宣传力度,为广大工业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 2024年7月15日
焦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版权所有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89号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 豫ICP备05012274号-2 豫公网安备: 41080202000136号 网站标识码:4108000033